(来源:青春黄南)
引言
日前,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日本东京亚运筹备进入倒计时预计将有27000名志愿者效力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2021年中规院参与共青团中央委托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中规院上海分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深入研究讨论如何统筹推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并构建相关评价体系。本文立足城市建设与青年发展的时代趋势和现实问题,描绘Z世代青年的特征,梳理近年来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历程,以面向未来青年发展的趋势指导城市下一轮工作导向,在青年乐居、青年立业、青年活力、青年有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落实《意见》,助力各地建设好青年发展型城市。
一
青年发展的时代新命题
1.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所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青年“四最精神”,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鼓励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突击队”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四有青年”标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激励一代青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勉励青年“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促进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个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青年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层面为青年发展提出依据和建设范本,并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1.2
抢人大战的背后,青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2017年,全国各城市打响了抢人大战,全国10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人才新政,吸引青年人才落户。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国各地纷纷认识到,在人口红利逐步褪去之际,未来青年规模总量也基本框定,而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对青年发展的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命脉与潜力。
观察近30年的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从1990年金字塔型,逐步演变为了纺锤体型。2021年全国人口14.12亿人,人口净增长仅48万,创下60年新低,人口总量逐步接近拐点。青年人口规模也从2000年峰值4.9亿逐步下降,至2019年4.07亿。其中刚从高校毕业、迈入社会工作的25-29岁的立业阶段青年群体约1.1亿人,占比8.0%。
因此,创造充满活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吸引和凝聚更多青年参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
图1-1 近30年的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1988-202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图1-2 1988-2020年青年人口规模与占比示意图
来源:1988-202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二
Z世代青年的新画像
95后出生的“Z世代”是当今青年的主力军。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成长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经济时代,当代青年更善于接受广泛的新生事物,乐于输出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对多元文化、趣味生活拥有自己独特追求,形成了Z世代青年的鲜明烙印。
2.1
游牧世代:独居青年、择趣而处
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向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丰富的信息资讯、复杂的社交网络、多元的社会价值,促使他杏彩体育们在城市中积极探寻自身坐标,在游牧中明确归属感和认同感。
(1)流动在城市:“三高一低”新常态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人口流动、教育事业发展等社会历程,塑造了新青年们在生命历程演进过程中人口特征,形成单身成年人口数增加、未婚比例提高、初婚年龄增加、生育水平下降的“三高一低”新常态。
根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独居群体7700万人,预计到2021年底,独居人口数量将上升到9200万人。
而随着受教育年限延长、人口流动加速及社会生活成本上升,当代青年的初婚年龄也随之推迟,未婚比例不断提高。到2018年,虽然绝大多数90后已进入婚龄阶段,但未婚的90后仍占大多数(63.74%),要高于十年前80后在这一年龄阶段的未婚比例(57.80%)。
图2-1 当代青年“三高一低”人口特征新常态
在90后人口内部,男性未婚比例高于女性这一特征与80后相似,但90后男女两性的未婚比例比十年前的80后皆有所提高,90后男性未婚的比例更是高达70.89%。我国初婚年龄在25岁左右,在城市初婚年龄普遍达到28-30岁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90后有明显的生育推迟和生育水平下降现象。2018年,90后生育率为86.11‰,要低于十年前80后的生育率。
(2)仍在迁徙路上:蜗居蚁族,便捷优先
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新青年而言,受限于城市的限购政策及个人收入等因素,租房不可避免成为首选的过渡方式。
根据贝壳研究院《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青年选择租房,1/3收入用来交付房租。而36.25%的受访者居住面积小于30平方米,52.11%居住面积在30-60平方米,低于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平方米。同时报告指出,74%的青年愿意用收入的30%来租房。
而在选择租房的各类因素上,城市青年们主要追求居住的便捷性,首要关注交通便利度和通勤距离,其次是租金、周边配套、室内家居、小区环境。也就是说,租金仍是比较关键的考虑因素,但通勤便利性已成为首要关注的条件。
图2-2 青年选择租房考虑因素
来源:贝壳研究院《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报告》
2.2
创造世代:有尊严地疲惫着
当代青年身处不断鼓励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的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持续创新、追求卓越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对青年们来说也是持续学习、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价值实现路径。
(1)拒绝躺平:主动创业趋势明显
根据《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报告(2021)》,2011-2020年,全国新增创业公司超过4400万家,平均每7秒就有1家创业公司成立。2020年,疫情曾对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但我国创业公司新注册量“逆势增长”,全年新增超710万家创业公司。与此同时,伴随着创业公司注册量的飞速增长,2011-2020年,我国新增近3万家创业服务机构。
而且,主动型创业者占据了多数。根据人力资源部《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青年创业动机主要为成就事业(43.1%)、增加收入(39.5%)和发现机会(27.5%)等。同时,受政策鼓励开始创业的青年也占到20.9%,说明“双创”政策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显现。
图2-3 青年创业动机统计示意图
来源:人力资源部《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
(2)液态职场:与工作的双向奔赴
“液态职场”,意为在产业调整、数字化等趋势以及疫情等特殊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推动下,传统固化的工作模式进一步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的一种新型职场状态,强调雇主与雇员的双向互动,共同应对不确定性。
在人民网调查专栏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3的青年对自己从事行业的宏观情况和发展前景具有基本的判断,80.3%的青年表示自己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在另一项调查研究,新周刊《2019 新青年生活方式报告》中,27%的青年认为工作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42%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部分。员工与工作的双向奔赴,成为这是时代下的视野追求。
图2-4 青年对工作与兴趣的各种态度占比
来源:新周刊《2019 新青年生活方式报告》
2.3
体验世代:横纵扩张的多元爱好
Z时代关注新潮与独特体验,也有更强的社交与表达欲望,各类个性独特的文化从小圈层逐步走向大众化。一方面,伴随新兴业态兴起,以各类O2O平台作为基点,催生大量新型青年社群。另一方面,各类青年社会组织也开始住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益和社会治理当中。
(1)爱种草,爱打卡:网红场景热潮
当代青年乐于接触网红潮流的新鲜事物,会不由自主地对新品牌新消费种草打卡,也会根据自身爱好、兴趣主动进行自我呈现和互动,聚集于豆瓣、B站、知乎、小红书等网络社区,搭建同频的交往情景,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社交。同时,青年作为消费的主力军,也在不断引领消费趋势的演变。品牌业态创新、场景创新类首店以及首店+公园、首店+文化、首店+艺术等新探索不断形成城市活力的功能创新、业态复合的新体验,形成吸引青年人群的空间动力。
图2-5 青年新兴活动方式统计示意
(2)有爱青年: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参与
青年们也开始关注城市治理和志愿服务。在抗击疫情、洪涝灾害等各类城市风险和自然风险,乃至各类重大城市活动当中,青年志愿者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青年志愿者都是最为活跃的群体。根据共青团北京市委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8500多个,有上百万青少年参与其中。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研究,各种青年组织类型中,绝大部分是公益服务组织,占比为69.8%。而青年参与公益活动的心态,也不再拘泥于传统业态,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实践探索的新阶段
3.1
国际视野下的青年城市特征
纵观国际实践,发达国家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已有一定的探索。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等突显青年活力城市和区域,通过对生活居住、科技创业、宽容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在适合青年发展的公共政策上实现青年与城市的良好互动。
同时,美国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求职/求学目的地” 排行榜、加拿大解码咨询公司的青春城市等国外的青年发展型和青年友好型城市测度的指标体系也广受关注,通过多个维度进行城市青年友好性的监测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特征,有效推动面向青年的就业、创业、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城市政策。
其中,美国经济研究所“求职/求学目的地排行榜”从人口特征、经济形势、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共9个核心指标进行测度。排行结果发现,对于1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特征和生活质量对于获得较高排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于100万人以下的城市,经济形势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
图3-1 求职/求学目的地排行榜评价体系
来源:美国经济研究所《求职/求学目的地排行榜》
加拿大解码咨询公司“青春城市排行榜”通过生活、工作和玩乐三个维度来评价。其中,生活维度包括数字接入、健康、交通、公民参与、安全、环境和多样性等日本东京亚运筹备进入倒计时预计将有27000名志愿者效力;工作维度包括就业、金融服务、教育、创业、可负担性(物价和房价)等日本东京亚运筹备进入倒计时预计将有27000名志愿者效力;玩乐方面包括音乐、电影、创意艺术、流行时尚、运动、饮食与夜生活、旅行、公共空间等。项目团队认为,更年轻的城市普遍表现出六大特征,即链接、活力、开放、新奇、创造和好玩。
图3-2 青春城市维度重要性调查结果
来源:加拿大解码咨询公司《青春城市排行榜》
总体来看,提供丰富的工作机会、完善多样的社交网络、塑造有趣的人文环境等,成为国外城市吸引青年人才和创意人群的重要实践经验。
3.2
国内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实践
国内各地已经逐步认识到青年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其发展政策中逐步注重融入青年需求。2010年在《海宝宣言》中达成“海宝共识”:“城市承载着青年的梦想,青年引领着城市的未来”,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倡议,拉开城市与青年同频共进的帷幕。
随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践不断深化,从关注“青年引入”,到培育“青年活力”,再到纵深推进“青年友好”,从多样化和全面化的角度展开青年发展的政策设计。目前已有90多座城市、300多个县区明确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1)青年引入:人才争夺战
2017-2018年各地的人才引进风起云涌,全国10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人才新政,城市对青年人才的看重和争夺越发激烈,“抢人大战”由一二线城市开始陆续深入到三四线城市中,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正在不断加码升级,如南京“宁聚计划”、武汉“留汉九条”、成都“蓉漂计划”、长沙“人才新政22条”等。
图3-3 近五年新增超过1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
来源:根据七普和统计公报绘制
而且,各地的人才新政内容也日渐丰富,补贴方式趋向多元化,涵盖落户买房、租房、生活补贴、科研补贴以及就业创业诸方面。其中一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二线城市的补贴力度相对较大。在无门槛落户、先落户再就业、亲属可投靠等方式后,各地相继加码人才吸引的政策。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发布相关人才新政的城市已经超过160座,其中近40座城市发布了人才购房新政,并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2)青年活力:创新组合拳
在关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各地逐步从单一导向的“青年引入”政策开始转向注重就业促进和创新培育。在“双创”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平台,众多高校也纷纷创立了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如杭州结合“创新活力之城”的城市定位,提出建设“世界青年友好城”,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全球高端人才蓄水池,建设覆盖全区县的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图3-4 杭州创业创新地图(2021版)
来源:杭州市科技局
郑州等提出建设“技能型人才高地”,通过补助奖励引导企业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并计划三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青年友好:青年发展城
自2020年以来, 伴随着青年发展型城市或青年友好城市建设在地方层面快速开展,得到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统筹推进的发展形势,全面展开针对青年发展的政策设计。
深圳的“世界青年发展型城市”探索形成具有全球普适性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打造青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国际标杆。成都启动“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保定、东莞、珠海等城市也已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或青年友好城市。
在省级层面,贵州省“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并发布“贵州青年创业发展大数据指数”,山东推进全省域“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并发布“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等等。
图3-5 已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部分城市
来源:根据《中国青年报》整理
四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举措建议
借鉴现有国内外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总结各地城市在关注青年发展建设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从城市空间建设供给角度,保障青年住有所居、鼓励青年扎根立业、建设青年活力场景、引领青年先锋价值,成为城市与青年形成良性互动、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鼓励青年奋进有为的四个关键领域。
图4-1 今年各地面向青年发展的空间供给相关指标示意
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4.1
构筑青年乐居城市
青年们在用脚投票选择定居的城市时,良好的城市环境品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吸引着青年前来寻求丰富的城市生活。与此同时,不断持续上涨的房价与各座城市落户政策的阶段性调整、居住地和工作地错位所带来的通勤压力、超过30%的房租收入比、长租公寓暴雷跑路与群租房等市场乱象,深刻影响着各地青年的选择。
在上一轮城市发展进程中,珠三角成为青年最向往的区域,也是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区域。深圳在过去五年内新增565万人,是全国增长人数最多最快的城市。广州在近五年内也增加463万人,而且近年不断结合城市更新,为就业人群改善职住平衡环境。东莞、佛山也借助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对接广深,强化青年人聚集。
长沙、郑州、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近几年的“强省会”战略成效突显,通过吸引大量人口、尤其是省内其他城市的人口集聚,成为最受瞩目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过去五年里,长沙新增240万人,郑州新增288万人,西安新增412万人。在这些城市中,长沙借助严格的住房宏观调控,成为最适宜定居的主要城市。杭州、厦门等也通过增加竞自持租赁用地、存量柔性改造等多种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
北京、上海的人才政策转向提高城市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的导向,特别放宽了对国内一流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门槛。上海的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作为引进人才重点区域,也进一步获得了更大的宽松度。在住房方面也持续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
对此,《意见》在关注青年发展型城市居住环境方面也在不断深化各地的建设举措,再次赶住着力优化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关注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做好公租房保障,从多种途径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积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4.2
营建青年立业城市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与此同时,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在创新方面,虽然各项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平台纷纷涌现,但整体的创业成功率仅30%,贷款融资难、创新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解决。而国际局势波动、国内疫情此起彼伏、突发灾害、“双减”政策等带来的行业面临优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下,就业和创业环境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
北京、上海、深圳成为引领全国就业创业格局的三座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引领创业氛围,近万家创业公司,1022处众创空间,以及一年五万多项授权发明专利,显示出“全国创业第一城”的重要地位。上海侧重就业吸引,在81%的应届毕业生留存率和68%的应届毕业生首选度方面依然体现了对高校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深圳在两方面的表现均不俗,创新创业资源坐稳全国第三极。杭州则依靠近几年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创新高地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全国城市创新格局中异军突起。
图4-2 全国相关创新数据示意
来源:项目组自绘
新一线城市分别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不错的薪资待遇,正在逐渐展示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部分企业开始全国布局的同时,更加有效推动了人才向新一线城市的转移。如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提出5年内组织建设3000个以上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郑州大力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全面推广 “订单式”培养,让人才和团队带着项目落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研究型人才培养。
在《意见》中,在优化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上,明确健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等方面,扩大就业容量,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并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技能型人才等青年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而在组织动员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热潮方面,《意见》也意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的城市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发挥共性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赛事、协会等载体的人才凝聚和资源对接作用。
4.3
建设青年活力城市
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青年发展城市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契合青年特征、满足青年需求的消费场景、文娱场景与社交场景的塑造。营造青年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青年文化品位,营造城市青年文化氛围,也已经成为各地青年发展型城市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图4-4 部分城市的青年活力场景营造
来源:网络资料
上海、北京依然保持了极强的人气与活力。上海在2021年提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且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建设吸引青年向往的“人民城市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北京也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森林城市,并实施首店2.0版工程。
成都和重庆两个网红城市气质开始彰显,不仅在新锐消费上形成第三极,而且在社交设施等方面都显示出成渝魅力,特别是在网红目的地挖掘上,成为抖音等平台上跃升为指尖上最吸引人的城市。成都围绕“三城三都”建设,打造一批“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并专门建设青年专属线下阵地。重庆也积极拓展“体验经济”,增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吸引力。
在全国层面各区域都有一个商业活力的中心,如西安建设“新零售之城”,积极推进“国际美食之都”;武汉发展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长沙大力发展夜经济、“她经济”;郑州也联合塑造“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国际文化和旅游形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而北方各主要城市的商业消费活力热度不减。天津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构建亲水经济、亲海经济、洋楼经济等多元消费目的地场景。济南打造“泉城之夜”等城市品牌,培育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精品示范区等新兴业态。
《意见》也从组织动员青年助推生活品质提升的角度,提出合理引导青年消费需求,发展以青年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年经济,拓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精心打造品质消费体验场景,发挥青年在提振消费水平与提升生活品质良性互动中的独特作用,并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充分考虑青年学习、生活、工作需求,探索建立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建设标准,有效提升青年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感和贡献度。
4.4
引领青年有为城市
青年发展离不开青年有为,以城市与青年在价值理念上共融互促的良性发展,充分体现“城市让青年更有为,青年让城市更美好”的导向。青年志愿者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并与城市形象紧密结合。
在号召青年有为参与上,深圳已经在推动建设“志愿者之城” 3.0,“深圳义工”也已经形成一张响亮名片,目前拥有注册志愿者186万人,平均年龄为31岁,并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进迈向“国际志愿者之城”。
武汉在既往抗击疫情中逐渐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已经形成四大类文明志愿服务,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敬爱志愿服务、关爱儿童志愿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区治理服务。
《意见》也深刻关注如何让激发青年先锋示范作用,提出组织动员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青年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青年助推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形成具体落实,引导青年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获取精神力量,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贡献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青年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五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新展望
在2017年发布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来,各地城市在面向青年住房、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在此背景下。《意见》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城市建设发展,从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两方面,明确“七个着力优化”和“五个组织动员”,对青年发展型城市提出政策内容和发展路径。
在围绕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方面,《意见》全面关注七个方面的环境优化提升,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包括青年优先发展的规划环境、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环境、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的居住环境、缓解青年婚恋生育养育难题的生活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的健康环境、有效保护青少年权益免受意外伤害和非法侵害的安全环境。
在围绕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方面,《意见》也从组织动员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投身创新创业热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助推生活品质提升五个方面,激发青年担当作为,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感谢中规院郑德高副院长、上海分院孙娟院长、闫岩院长助理对青年发展研究工作的指导与支持!
中规院上海分院青年发展研究技术团队:
孙娟、闫岩、陆容立、廖航、牟琳、程俊杰、胡雪峰、赵书、怀露、韦秋燕
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纵深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落实,经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城市建设发展,加强前瞻研究规划,丰富青年友好政策,搭建青春建功平台,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年全面发展战略部署的政策转化效能,不断提升青年在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摆在城市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
——倡导青年优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深刻把握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关注我国青年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尊重青年成长规律,照顾青年时代特点,优先解决影响青年健康成长、分散青年干事精力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
——激发青年担当作为。把提供发展服务与鼓励成才建功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青年提供筑梦圆梦空间,为城市集聚青年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注重普惠均等导向。更好发挥政策牵引作用,从青年视角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让他们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适用范围
1.直辖市;
2.国务院批准的计划单列市;
3.行政级别为副省级的城市;
4.行政级别为地级的城市。
直辖市的市辖区或国家级新区可参照执行。
(四)建设目标
通过试点探索经验,到2025年,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比较健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青年发展政策更具体系化、更有普惠性,青年投身城市发展的主动性和贡献度明显提升。到2035年,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成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的自觉行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城市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定型,青年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二、围绕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一)着力优化青年优先发展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规划环境。推动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体现青春元素、照顾青年特点,打造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名片。青年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与各专项规划衔接协同。建立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在青年发展领域的战略研究、政策协调、项目实施、督导落实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制定本地区青年发展专项规划。
(二)着力优化公平且有质量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教育环境。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巩固控辍保学成果,逐步实现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让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增强高等教育育人实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让青年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成长。坚持教育公益属性,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持续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缓解青年家长的负担和焦虑。
(三)着力优化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就业环境。健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聚焦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青年等群体,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青年实现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为青年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青年合法劳动权益。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技能型人才等青年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四)着力优化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居住环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公租房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主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强化政府在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支持重资产住房租赁企业发展,规范住房租赁中介服务,切实保护承租人合法权益,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鼓励居民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将闲置住房用于出租,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推广“青年驿站”等短期居住服务。加强完整社区建设。
(五)着力优化缓解青年婚恋生育养育难题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生活环境。加强青年婚育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倡导优生优育,多措并举做好未婚青年婚恋交友、婚前保健服务。建立结婚率、离婚率和生育率动态监测分析机制,实施积极的婚育政策。围绕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需要,增加妇产、新生儿、儿科、儿童保健医疗资源供给,加强母乳喂养咨询指导,推进母婴设施广泛覆盖,增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能力,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针对婴幼儿家庭开展科学育儿指导,缓解青年育幼后顾之忧。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养老志愿服务,减轻青年赡养老人压力。
(六)着力优化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健康环境。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类人群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专项赛事,帮助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发展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引导青年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清理学校和少年宫等青少年聚集场所周边的烟草(含电子烟)销售点,营造无烟成长氛围。加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肥胖预防控制力度,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引导青少年练就强壮健康的筋骨体魄。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人才,更好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七)着力优化有效保护青少年权益免受意外伤害和非法侵害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安全环境。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切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法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及时处置相关典型案件,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将安全防范标准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引导青少年珍视生命、热爱生活。重视网络安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遏止违法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渗透影响,治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乱象,严厉打击网上侵害青少年权益的案件。
三、围绕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一)组织动员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劳动模范、最美人物、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群体的榜样作用,倡导诚信文化,弘扬劳动精神,引导青少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引导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带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激发青年开风气之先作用,引导青年热心支持慈善事业、机制化普遍性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获取精神力量,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贡献者和传播者。
(二)组织动员青年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的城市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共性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赛事、协会等载体的人才凝聚和资源对接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创业营商环境。
(三)组织动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落实,组织青年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急难险重新”任务前挺身而出、攻坚克难。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青年人才,健全完善积分落户等激励政策,动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提高工作质量、创新创效创优。选树青年奋斗典型、宣传青春奋斗故事、激发青年活力潜能,动员各领域青年特别是新兴领域青年投身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发展。
(四)组织动员青年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培育基层治理青年人才队伍。依托“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载体和青联、学联等组织枢纽,创造更多的青年直接向城市管理者建言献策机会,增强青年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规范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探索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引导青年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区社会组织,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密切日常交往、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发挥青年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五)组织动员青年助推生活品质提升。教育青年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动员青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节水节电等绿色生活方式,增强节约意识,践行绿色消费。适应青年消费心理和特点变化,合理引导青年消费需求,发展以青年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年经济,拓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精心打造品质消费体验场景,发挥青年在提振消费水平与提升生活品质良性互动中的独特作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充分考虑青年学习、生活、工作需求,探索建立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建设标准,有效提升青年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感和贡献度。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遴选确定试点单位,推动建立标准规范和评估机制,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能支持配合意见落实。各省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本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指导,充分调动基层能动性。试点城市依托本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有序有力推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基层现实,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策略,鼓励非试点城市或部分城区因城施策、探索经验,让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在与城市建设运营理念探索融合过程中逐步深入人心。
(三)完善监测评价。鼓励试点城市参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统计,建立健全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探索和丰富青年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客观科学、层次分明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增强指标的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功能,适时开展成效评估。
(四)加强政策支持。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规划任务分工各参加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予以积极支持。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地方政府要完善政策、补齐短板,统筹中央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财力,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普惠性青年民生实事项目,让青年对政策有感知、对城市有归属。
(五)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发展的战略部署,宣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就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后劲的理念。鼓励地方结合城市特色提炼有标识度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理念表述,营造城市氛围,打造城市品牌。借助专家智库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理论研究。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